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roperty
Mar 19, 2024 02:28 PM
2024新年新气象,洗心革面的好时机,今年我立志每个月都写一篇博客,总结一下生活中的大事件,也总结一下看过的戏,希望今年我的博客不会荒废长草……

戏如人生

notion image
本人空空如也的大脑能想出的娱乐活动也就是看戏了。去年实在是被中国音乐剧特别是某些好评很多的小剧场诈骗吃了太多垃圾,新的一年决定收起不必要的好奇心一棒子打死市场上所有的悬疑剧/异性恋剧/韩改剧,这样一来,一月几乎只看话剧和引进剧,再也没有在剧场坐立难安的情况了。每次看完剧,在长长的地铁上写好repo,回到学校在门口地摊买根淀粉肠,边吃边伴着月亮晃悠悠地走回寝室,在夜静无人的街道上,总能感到平静的快乐。

音乐剧

蝶变

太好了,是继翻国王棋之后又一部让我哭得根本不敢看第二遍的剧,从音乐到剧情都无可挑剔的一部剧,所有人都应该看一次的剧,如果有人问我只能推荐一部国内原创音乐剧的话我一定会推荐《蝶变》(甚至不会是梦微之)。《蝶变》是市场上难得的民国双女主音乐剧,整体质地就像是一张带着磨损痕迹的黑胶唱片,爵士和西洋古典乐一入耳就是民国的气息,姐姐们太会用歌声塑造人物和故事,心动和心碎都深切。印象深刻的几首歌里,《电车》浅白,《朱颜不改》婉转,都比不上烟酱的一首《香港》。那时我坐在舞台侧面,正对上烟酱在珠帘后望过来的眼波,那一瞬间真的没有人能不爱上她。
剧情的话,我觉得其实细盘会有逻辑漏洞,但蝶变好就好在情绪充足到让人可以放弃思考让心绪只随着氛围流动。非常非常喜欢这里面对女性角色性格的塑造,文君冷静,曼笙张扬,二人之间又有格外细腻的一段情。故事虽然是谍战背景,但剔除了宏大叙事,不管身份和真假,就只是两个人在惶惶世间暴风雨里不会动摇的屋檐下相互依偎。当然,家国理想也是两位主角性格里很重要的元素,但完全没有正统叙事里那些伟光正的元素,她们的理想是并不关乎政治立场,而是关乎每一个具体的人、关乎邻居的柴米油盐、关乎自己的妹妹也关乎远方每一位受困的女性,也因此格外动人格外真切。
另外,剧里雨季的氛围也营造得很好,困住曼笙和妹妹的雨,除夕夜打湿文君衣裳的雨,以及最后永远都走不出的梅雨季的舞会,那些雨水和我的眼泪汇在一处,永远都流不完。
陈天然导演在公众号里有这样一段话,“总有些人会为了理想奋不顾身,希望你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想到的形象是一名女性。We are linked。无论过去、现在与未来,这就是《蝶变》想要诉说的故事。“蝶变3-4月会在上海话剧艺术中心D6空间驻演,以后应该也会有巡演的机会,推荐无论是否熟悉音乐剧这种题材的大家都来看看小蝴蝶,它真的非常、非常好!
我坐的太偏,返场录得不好,这里有一版算是官录的烟酱的《香港》,真的当得起一句风情万种,请大家听听看!
47 票崽大剧院发布了一篇小红书笔记,快来看吧! 😆 JtTJID4VP1dPIaq 😆 http://xhslink.com/0f12FA,复制本条信息,打开【小红书】App查看精彩内容!

梦微之

怎么又是……但没办法我真的很爱这部,为了防止自己过于沉迷我给自己定了指标每个月最多看一场,因此距离集满所有卡司组合还有很久很久,也就意味着梦微之将成为我每个月博客的固定嘉宾(。)
之前因为对男大学生的唱功演技强烈不信任,每次看的都是余磊卜这三个人随机排列组合,感觉我都要被认作余镇鳌粉丝了。这个月有意突破一下舒适圈看点年轻人演戏,看的是许昌泰叶宇锋这一组,感觉大受震撼……彻底颠覆了我对梦微之这个剧的认知。
余卜磊三个人一看就是演戏多年,每一场都很稳重,演出一种古代文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感觉,让我觉得这个剧给出的是白居易的处世之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其实重点在前一句。前半生写遍了讽喻诗反而为官场倾轧所困,不如访名山胜水,纵寻遍天涯海角,也总有容身之所——于是放不下的往事、放不下的故人,都化作一场花落如雪。整个故事非常轻盈,像梦一样一拂就散了,反复观看把玩也不会被伤到。
但年轻版的梦微之完全不是这样的,主要是叶宇锋的元稹演得太不一般了,可能因为表演技巧的问题,他很多演绎在小剧场里都显得夸张,但也因此让人格外投入。叶微之像一柄剑,一竿竹,非常挺拔又非常锋利,永远不会弯折的样子。许昌泰嘛,我也不知道这次能听清他的台词歌词是因为我实在是太熟悉这个剧了还是因为他进步了,反正他的白居易在叶元稹的衬托下显得非常弱势,也就让这个剧从”白居易和他想象中元稹的鬼魂对话”变成了“白居易和元稹的鬼魂对话”…元稹不再是白居易个人情感的投射,而是一个栩栩如生的存在。这一处翻转也使得整个立意都不一样了。元稹政治生涯里有太多不得已的遗恨和无处诉说的愤怒,都要一一讲出来,于是政治就不仅在民病歌、不仅在庙堂,在曲江池畔有政治,在梨花春的酒香里有政治,在青衫紫袍的袖间有政治,整个剧变得异常沉重。因为历史有定论,结局不用讲也已经注定,三梦记也不再是白居易解惑的过程,而只是冷冰冰地重述三十年的兴亡。最后留下一卷祭文、一句何必放不下呢,让人叹也叹不出,哭也哭不出,只觉得无可奈何。以往看梦微之,总希望从这里得到一些莫须有的宽慰,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即使政治侵犯了一切,你我之间也还有一点真心。但这一版完全打碎了我一切的幻想,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就算不说不做不看,难道真的就能躲得过吗。看到最后,感觉应当有一个老道士出来做警语,有道是——白骨青灰长艾萧,桃花扇底送南朝。不应重做兴亡梦,儿女浓情何处消!
下个月准备看余许(怎么又是余镇鳌),看看年下版梦微之又是什么风味,这组是首演组,应该很好吃吧(嚼嚼嚼)

话剧

我一向觉得以我的文盲程度完全不配repo话剧,解读不出什么有深度的东西,就尽量几句话简短地概括一下吧。

枕头人

鹤跟我提到过枕头人,说它讲的是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我当时就好奇起来。这个月无聊翻大麦的时候正好看到这个剧巡到我们学校附近的剧院,还上了周三半价,我火速叫上花花一起购入,心想我来了我来看典论了!
结果看完我就愣住了,因为我一点都没看懂……花花说这讲的是男同,我觉得这样解释也不是没有道理,因为我一点都没看懂……
在没看懂之外我倒是觉得这个很像之前看过的钉耙骑士,搜了一下果然又是直面戏剧。这个流派意在将世界的残酷、荒谬、创伤、观念冲突及现代人的精神困境直接暴露给观众,让观众被置于残忍、血腥、恐惧、恶心、焦虑相混杂的情境中,忍受力达到了极限(摘自上话场刊)。
看过这段介绍,猛然想起了剧结尾的一段,作家构思出人生的最后一段故事,作家的哥哥对枕头人说,“如果我弟弟从未听到过我因为受到拷打而发出的惨叫声,他可能永远不会写那些他要写的小说,对吗?所以我们应该保留事情的原样,因为我想我会喜欢我弟弟的小说。”我稍稍悟到这确实是一个讲文学的故事。极端的痛苦才能诞生故事,而故事一旦被写出来,读者又会对它投射自己的观念。图波斯基在自己的故事里寄托了一个无所不能的自我,也希望卡图兰的故事能抚慰自己失去儿子的伤痛,埃里尔希望卡图兰的故事能作为其向儿童施暴的证据,而迈克尔甚至希望卡图兰的故事成为现实的存在,但对于卡图兰来说,故事就是故事,故事只是故事。文学不是药也不是补品,它就只是——一段故事。
这种写法会让我觉得剧作者非常狡猾,因为这种观点意味着你也不可以从意义的角度评判他的作品,可能这就是直面戏剧……但我还是想说这个故事篇幅太长了,还没有中场休息,感觉看得懂看不懂不重要,看到最后都没有睡着就已经很厉害了。

每一件美妙的小事

此处应该有trigger warning:抑郁症相关情节
小事可以评选为我看剧生涯里哭得最厉害的一部剧,这种题材讲不好就会显得说教,但小事完全没有揭人伤疤的冒犯感,讲抑郁症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也不带任何局外人的怜悯。剧情非常平实,杨皓宇演得也真切,开场一鞠躬表示演出已经结束,剩下的都是真实的生活。正是因为整个故事的每一个细节都太真实,让人没办法不为自己、为主角、为生活本身哭一场。
我看小事的时候恰好也是自己状态特别不好的一段时间,流眼泪是再容易不过的一件事,看到最后哭得整个口罩都湿透了。全剧让我哭得最惨的情节是主角的母亲因为抑郁症自杀后留下一个空白的本子,她非常努力地想要像主角一样记录下生活里哪怕一件想起来就会开心的小事,但却一件也没有。唉,唉,虽然没有真的得过抑郁症,但我也有过这种面对本子一个字都写不出来的时刻,有过快乐的能力被全然剥夺的感受,看到这里几乎泣不成声。另外我最能共情的是非常小的一个点,是主角在确诊抑郁症之后努力自救,听说吃甜的可以让心情变好,就买来两箱的巧克力全部吃掉。怎讲,那段时间我也会因为心情特别不好,一天吃掉一板巧克力,听到这里感到连最微小的、自己都没有注意的情绪都被察觉到,也觉得有一些压抑的东西终于释放了出来。
这个剧的互动很有趣,在场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情节的演进中,也让这部剧像是一场针对现代人的情绪困境进行的集体疗愈。因为杨皓宇演过《宇宙探索编辑部》,我们这场有一个很好玩的现挂,是主角说最近的电影都很无聊,都讲的是人和外星人,但也有好看的电影——很多观众配合着喊《宇宙探索编辑部》!我也感觉迅速地从沉重的情绪里抽离了一瞬。
感谢《让我们荡起双桨》合唱团的每一个人,因为短暂地在这个剧场相遇,我也可以在记录我生活中美妙小事的清单第一行写下:1. 看过每一件美妙的小事。

玻璃动物园

我很不喜欢这部剧里对女性角色的态度,不喜欢把活生生的女人当作一个象征的符号。自卑的姐姐、沉醉于旧日幻象的母亲,留在原地的女人,出走的男人,这种设定也让我很不舒服。就算被附加上玻璃独角兽、摇曳的烛光、月亮这些模糊的浪漫滤镜,也无法掩盖故事本质的傲慢。客观来说剧作者确实完成了一些很有意义的关于时代的暗喻,但这些意义也像脆弱的玻璃大厦,一旦发现其依然建立在男性的视角之上,就立刻破碎瓦解,变得索然无味了。

一个人的莎士比亚

在我校旧校区附近看的,看完第一感觉是我的英语听力又进步了,居然除了化用莎士比亚的部分都可以不看字幕(?)嗯嗯说回这个剧……要怎么形容这个剧的好呢,大概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独角戏、最好的莎士比亚新解,是即使没看懂也知道剧本有多好的剧。果然英国人的东西要英国人来讲,莎士比亚在剧里更像是一种精神,生的欢愉、爱与情欲的热烈、死亡的虚无,完全是一气贯通,即使是私人经验也可以讲得无比圆融,很喜欢。生活的英雄主义不一定是复仇的哈姆雷特,也可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努力诵读出to be or not to be的孩子,可以是在课堂上喝得酩酊大醉的老师。这也是我听到过的最好的一句莎士比亚。
最后拉踩一下去年看的莎罗朱,嗯嗯不是说四个男的演罗朱就一定是创新莎士比亚的……

贵胄学堂

看得我全程嘴咧到耳根,太好笑了……我诡异的笑点在于看上话这些平时演洋腔洋调的洋戏的演员演老儿北儿京儿人儿……谁能懂看完刘鹏和刘炫锐演事实的有效期之后再看他们演清朝人有多好笑……还有这个清朝rap也太幽默,一开始听还觉得有点尬,后来越听越顺耳,看到中间我反复思索这真的不是音乐剧吗(?)因为是大清这个剧的讽刺效果非常好,感觉有意无意总能讽刺到当今,有一段老翰林说”科学,就是反君臣父子,就是大逆不道!“我笑得合不拢嘴,太黑色幽默了,这部如果放在前两年还因为莫须有的疫情闭关锁国的时候上演会更加精彩。
除此之外其实剧本的缺点不少,立意有点老套,又是老师潜移默化改变学生的人生,感觉是套了个清朝背景的死亡诗社/放牛班的春天;剧情切得太碎,每一幕之间的关联不够强。偏偏结尾特别好,讲出走的代价和众人的结局,听上去像一段评书。秋琦做小生,仁祥做了黄包车夫,景澜不知所踪,辛亥革命爆发,众人作鸟兽散。最后舞台上千疮百孔的两根梁柱齐齐塌下来,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千种往事万般滋味就这样消散在虚空中,戏谑的故事落到最后变作一声叹息,又是我最喜欢的那一种讲法。

西餐

这里应当有那个吴京的表情包:近日连打洋人唱歌,请祖国死心.jpg
自从认清了中国音乐剧草台班子的本质之后我就转而吃西餐了,不得不说洋人的音乐剧舞美豪华歌好听剧情有趣至少占一个,看一场有一场的快乐,音乐剧本来就应该是这样的啊!

大彗星

第一次来前滩31看戏,我自己先上演一个乡下人进城。说来在上海呆了四年,这还是我第一次来陆家嘴,一出地铁看到当街奢侈品店林立,到处都是仰起头也望不到顶的写字楼、名企银行律所的招牌、一尘不染亮晶晶的橱窗玻璃、个个西装革履打扮精致的路人,一瞬间感觉自己走进了郭敬明的小说。
在这种地方上演的大彗星的受众自然有所偏向,一楼豪华的家族席不仅直接设在舞台上,演出中途有机会和演员一起跳舞,还有货真价实的香槟红酒供应。当然,票价也达到了1880。好在老板非常大方,三楼80的座位视角也很不错,我安贫乐道地坐在三楼,望远镜都不需要也可以纵览全场。
大彗星的舞美是真的非常豪华,几场舞会下来满眼都是金杯玉盏、裙裾翻飞,看得人眼花缭乱。因为是俄罗斯背景,还有演员扮成熊与人搏斗,非常精彩,每次熊出场我都移不开眼(。)音乐的话非常俄罗斯风味,小调也不会像韩国人作曲那样邪门,反而非常醇厚,能让人联想到俄罗斯的风雪、战火和宫殿里奢华的晚宴的那种质感。至于剧情……因为我没看过《战争与和平》,对俄罗斯文学也一窍不通(去年的卡拉马佐夫兄弟还有半本没看完啊啊啊),所以无法评价这个改编如何,只能说虽然狗血但还挺深刻的呀(…)非常多面的人物,历史缝隙里的人情,音乐剧嘛能讲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错了。最后一首The Great Comet of 1812特别美,看到大彗星的皮埃尔骤然感到神圣的爱的闪耀,曲调非常像圣歌,纷扰复杂的感情纠葛在清朗寒冷的空气里冷却又燃烧,随着彗星升入宇宙之中,整个片段也就这样融入到原书的史诗之中,变成小小一个闪耀的光点。
看完坐地铁发现坐12号线可以10分钟从浦东闪现徐家汇,震撼!在我模糊的印象里浦东和浦西之间至少相隔十万八千里。

重聚音乐会

实在是非常、非常珍贵的体验。感觉大多数人接触西区音乐剧都是从歌剧魅影官摄和大悲25th音乐会开始的,我也是这样,Ramin的魅影、Hadley的子爵、Samatha的Eponine以及伉俪两个人的ER都是我对音乐剧最早最经典的记忆。后来从听线上官摄听到国内线下,也趁着交换在西区现场看剧。那时正值Carpenter的魅影限时返场,和朋友一起打卡旅游景点式观看了木匠桶和超级甜的Holly版小C。还记得当时跟学姐一起勇闯Frozen之后连连感叹儿童剧都唱这么好不愧是西区,转头一看卡司表才发现Elsa是Samatha演的。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捧着奶茶穿梭在伦敦街头的日子,还是觉得如同好梦一场。也因此,重聚音乐会对我来说真的是与老朋友重逢,是一定要赴约不可的。
于是早在去年就提前三个月买好了票(真正的活期存款),初买票的时候雀跃无比,时间一长也激情不再。好在提前一周北京场有各种见面会repo返场SD视频流传,营造出一种剧圈提前欢欢喜喜过大年的气氛。最震撼的是我在小红书刷到北京末场有人在返场one day more的时候给Ramin和Hadley递三色旗和风琴马甲。距离悲惨世界25周年音乐会已经过去了十五年,重聚的朋友们早就走向了更多元的舞台,大悲似乎再也没有机会在国内上演,但此时此刻看到Ramin扮作安灼拉,又一次冲向台前,那一瞬间的身影与十五年前别无二致,总是让人愿意相信光阴的奇迹。
怀着这样美好的念想,终于在1月25号前写完了毕业论文,得以安心地坐公交车进城。那天在车上远远望到月亮,异乎寻常得圆满,黄澄澄沉甸甸的一轮悬在天际。我心念一动,点开日历一查,发现当天正好是腊月十五。月圆人团圆,万里共清辉,虽然外国人可能不讲究这个,但对于我来说,能在这样的夜晚与远方的朋友重聚,真是非常美丽的巧合。
notion image
至于演出本身,除了乐队非常外行,其他都称得上完美。现场的感染力真是无敌,我从第一首歌唱Man of La Mancha就开始流眼泪,想到了去年同一时间段因为疫情被遣返,最终也没有看成的我堂……去年在西区没有来得及看上six,错过了Ramin的日戈瓦医生,在这里都一一听到了。有经典曲目重演,也有很多限定曲目,比如伉俪版的the other side,这首实在气氛太好,我cp眉目传情,即使在二楼也能听取尖叫声一片。听到最后意犹未尽又觉得已经过分幸福,感觉……过去固然有太多遗憾永远也无法弥补,但朋友们,人生何处不相逢啊!
很喜欢业余主持人/黄金全脸/称职的剧院魅影·拉面的串场,每一首歌前拉面老师都会介绍一段与其他人相遇的故事,感觉重聚音乐会又可以称作面老师和他的朋友们。虽然含有一些商业互吹,形容每一个人都逃不开incredible,但听拉面讲他们的相遇,从伦敦到纽约,在不同的舞台上合作,直到今天第一次在国内重逢,“and the best thing is we are friends”。最后唱大悲里的选段的时候,面说lesmiz是最能bring us together的一部剧,听得我眼睛湿漉漉。因为音乐剧,我也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朋友,有了许多仅此一次的人生体验,而这些珍贵的瞬间里,也有他们每一个人的身影。
好笑的部分也有很多,比如面排伉俪二人霸凌木匠,木匠一个人扛麦架还要扛两把吉他,委委屈屈在旁边唱I‘m all alone。还有伉俪唱Who I’d be之前分配角色,排老师被迫做Donkey,观众在下面大喊handsome donkey……最后虽然没有sd也没有大合唱,但走出剧院望到依然圆满的一轮月亮,仍然感到无与伦比的、满溢的幸福。
notion image
另外面老师也提了重聚各位的近况,面老师除了演戏,还有一个播客叫The Hang with Ramin Karimloo,是在疫情爆发剧院关门的那段时间开播的,有很多音乐剧领域的演员制作人来聊天。Holly组了乐队,木匠专注做制作人,剩下的几位也都还在西区演戏。听到这些也觉得非常开心,大家都有闪闪发光的未来!

唐璜

这个唐璜我真的只能说soooooo hot……Gian的唐璜真是过分迷人了,他那套黑色V领衬衣配皮裤一出来我真的倒吸一口气,好长的腿好大的胸肌好标准的倒三角身材,唱Les fleurs du mal的时候将椅子一甩直直走到台前,简直魅力无边。群舞也特别好看,坐在三楼也能看到挥洒的汗水和肌肉,因为故事背景还加入了很多西班牙元素,更显出一种未加雕琢的野性,那种美和力量真的能杀人。
很有趣的是Changer这首歌里有一句“为了传播爱而改变/让它从上海蔓延到爱尔兰的森林”,在上海听到这句,像是一个无意的彩蛋。

人生如戏

我有韩签了!

事情的起因是我大悲瘾犯了,想到明年好像有大悲世巡,于是查了一下亚洲哪些国家能看到。这一查可好,发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韩国现在就有大悲的驻演!一搜发现上海到韩国的机票只要400,更觉得这个韩国是不去不行了。
韩签绝对是我办过的最简单的签证,从起心动念到凑齐所有材料去递签一共只花了我三天,递签到拿到护照也只用了5个工作日。因为是户口在上海的大学生,需要的材料只有申请表+个人信息收集书+学信网在读证明+户籍证明+护照+身份证。韩国签证中心就在我校老校区附近,我坐上校车一个小时就从郊区闪现签证中心,虽然没有在签证中心一开门就排号,但韩签的过号速度相当快,等待时间也就半小时,递材料交钱更是2分钟结束,不到一个小时我就又坐在校车上闪现回郊区了。就这样,我非常快捷地拥有了5年韩签,下个学期可以说走就走吃遍韩国音乐剧!搜了一下韩国的音乐剧市场真是百花齐放,不仅有大悲,还有魅影/rent/巴黎圣母院/deh/Rebecca/德古拉这些有官摄的经典剧目,大学路更是盛名久负,小剧场也有很多精品,可惜我不懂韩语,不然真想也看一次韩国话剧。

看书,就看了一本

从去年开始我就不怎么看书了,每次都是看剧路上坐地铁无聊会随机点开微信读书读一下,本来想开一篇博客“地铁看什么”推荐一些适合地铁上看的书,但我发现我看的书其实都不太适合地铁上读……比如说去年一直在看《卡拉马佐夫兄弟》,太沉迷导致我多坐了五站地铁。比如今年看的这本,谷崎润一郎的《痴人之爱》,里面很多很露骨的描写,在你推我挤的地铁上被旁边的小朋友瞄一眼感觉特别不好……
说回《痴人之爱》,这本书的读起来会让人不太愉快,书里把老男人对年轻少女肉体的迷恋写得过分真实,没有任何粉饰雕琢,更不像《洛丽塔》那样蒙了一层梦幻迷离的滤镜,总觉得读着读着能闻到一股油味儿。谷崎润一郎一定是一个很爱美食的人,他形容人的长相总用食物代指,比如“(娜奥密的)皮肤颜色过白,从洋服里露出的丰满肉体,都像苹果肉那么白”、“滨田的脸通红,满是青春痘的脸,有如火锅里的牛肉那样闪闪发亮”……虽然贴切,但感觉油腻程度更上一层楼。书里对男女性别权力关系的描述也非常真实、真实到让人作呕。在这种畸形的父女-夫妻关系里,女性被物化到极致,她唯一拥有的是以肉体诱惑男人的权力,而这一权柄也是由男人主动交出来的。从这个方面来说这种恶心的阅读体验确实是必要的,因为书里男性看待女性的视角其实普遍存在于异性恋关系里,虽然大部分并不如此极端,但也更加隐蔽,将这种权力关系浪漫化反而非常危险。
当然这本应该也有探讨一些昭和年代日本西洋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碰撞问题,但我觉得……不重要!
嗯嗯如题我一月只读了这一本,希望二月能读两本,努力复建一下我的阅读能力……

写论文,怎么爱上了

应该算是我这个月的主线任务。我一开始对我写论文的日常想象是8点钟不情不愿地起床-吃食堂的美味蛋饼和包子-在图书馆狂写一天论文,结果发现第一步我都无法实现,于是就把目标改为不管怎样一天写1000字。事实证明还是这个规划比较切合实际,写的过程中非常懒散,但总算是凑够了2万字!
说起来我校的毕业论文选题,采用的是一种类似于赌场大轮盘的模式,因为一个题目只能由一个人写,所以如果有多个人选同一个题目,系统就会在一轮选题过程中随机筛选,被踢出该题目的人就只能在二轮选别人不要的烂题目,例如:《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谈谈法治原则的发展及其运行》……也因此大家为了求稳都会尽量选择题目还不错且只有自己一个人选的题目,如果看到有些好题目已经有人选了也会自觉放弃竞争。我也按照这样的思路选了数字政府相关的题目,在一轮筛选当晚11:30还特地确认了该题目只有我一个人选。
结果第二天美美睡醒一看,我已经被不知道是哪位敢于豪赌的同学踢出了该题目……于是在剩下的烂题之中百般纠结后,我拿到了现在这个行政程序法相关的题目。
写这个题我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本来就不是我的第一选择,程序法法律解释的空间也比实体法要小得多,加上我中国知网一搜,这个领域现有的期刊论文一共就35篇,大部分都是2000年之前的研究成果,且都是发到什么《现代妇女》《法治中国》之类的水刊上的文章,看到一些常识性问题都能出错的文章我真的两眼一抹黑,觉得自己不得不研究这个题目是老天爷给我的惩罚。
但后来越写反而越对题目改观了,看过更多教科书和文章之后,感觉自己对程序法的研究价值存在偏见真是不应该。有时候无聊翻教科书的序言,读到很多前人的期许,江平先生翻译英国行政法教科书,在序言里写我国行政法发展的前途“诚可谓馨香而祝之矣”,也有学者言之凿凿,说“二十年太长,只争朝夕”,断言20年内必然会出现统一的行政法典。这些在00年初遥望到的未来,最终也没有实现,在更加保守和集权的法律领域,统一的行政程序法典几乎成了痴人说梦。我在写程序建构的时候,常常抱怨为什么如此多的漏洞都需要我来填补,为什么这么复杂的程序需要我来建构,看过这些前人的话,又觉得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年来年去是何年

写到这里感觉自己的1月过得也算很丰富了,临近年关,我也终于回家过起了每天睡到日上三竿和朋友出门吃好吃的美好生活,结尾处也没什么可感慨的,就先许愿新年一切顺利吧!
范进中举|非典型法考经验两地明月|阴晴难两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