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icon
password
Property
Oct 11, 2025 07:16 AM

预警⚠️

含有大量的香港恶评,涉及抑郁、创伤、自杀倾向等描述,全部都是主观情绪,建议酌情左上角退出。
 
距离上次写博客已经过去了一年有余,看到留空的日期都感到不可思议。回想去年夏天还在涤荡清澈的阳光里迎接毕业,推开每扇剧院和影院的门仿佛推开生命的万花筒,真觉得恍如隔世。彼时收拾行李,我念念地把胶片机和拍立得收好,想象在新的城市和新朋友们学习和漫步,留下一些游客打卡照也好,等到很久之后再翻看照片,仍然能回想起相聚时愉快的心情——
然而这些美好的愿景一个都没有实现。新朋友,新风景,值得纪念的时刻,甚至愉快的心情,在香港读书的这一年里全部都不曾存在。很辛苦地完成了学业,拿到学位参加毕业典礼却并没有任何天道酬勤一类的喜悦,反而觉得虚伪的仪式增添了太多令人反胃的负累。整整一年,带来的胶片相机连一张与香港有关的影像都没有留下。
notion image
夜晚的维港
如果要形容在香港读研一年的体验,我会用“被剥夺感”这个词。我感到自己无法有尊严地使用语言,无论是一讲出口就会被翻白眼的普通话——我的母语,像一口卡在喉咙咽不下也吐不出的痰,被涂在地板上踩踏、碾轧——还是努力学习却因为口音屡屡被轻蔑对待的粤语。我感到自己无法自由地享受阳光和空气,天空被圈禁在夹峙的房屋和街道之间,海在高楼大厦的围困之中安全地摇晃。某天正午走在路上却有夕阳斜照之感,一抬头才发现那是经大厦茶色玻璃反射又吸收后委顿在地的阳光,像打破了才发现早已腐臭的一枚鸡蛋。
又或者是那些听上去并不严重的小事,没有操场绿地的校园,没有窗户的图书馆,贫瘠的娱乐生活,潮湿的气候,因为关系时限而无从深交的同学,以及所有人都默认授课硕是用来敷衍并获得学位的捷径,想要认真对待学业却无法获得与本科生和博士生相同质量的学术支持。平等、尊严,这些我曾经视为理所应当的价值,以及默认一个发达的社会应当给予生存其中的成员应有的关怀和安全感,在香港这个据说拥有高于中国大陆民主和法治程度的城市,实在是很少体验到。至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联结——现在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自己还会对此抱有期待——我唯有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了。
在香港一年的生活,非但没有让我对理想的自己有更丰富的想象,反而让我从反面认清了自己绝对不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时至今日已经离港,但想起这一年的种种遭遇,仍然觉得此恨绵绵无绝期。和朋友玩笑时说,别人都是一年水硕一生情,我却是一年水硕一生心理创伤。虽然是笑话,但这一年我确实有非常认真地思考过死亡,缠绕的情绪如同认定饥饿时需要进食、疲惫时需要入睡,时刻处在高度紧绷和焦虑的状态下,死变成了一种需求。最困顿的时候,走在街上看到根系茂密的榕树只想到上吊,每日望着望不到风景的窗口恨四楼跳不死人。
本科二年级学西方法律思想史,老师曾讲到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我并不是在为自己申辩,而是为你们申辩……未经考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去路好,唯有神知道”。在香港我时常想起这段话,想起苏格拉底是由每一位雅典公民投票处死的。事实上后来的哲学家又说人只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而不是为了活得好。选择的陶片从未递到我手上,我想要去死,然而我还是活了下来,就是这样。

二十二岁看到的月亮

2023年,二十岁的我第一次出国是去英国交换,那时因为疫情防控的种种极度厌弃自己的专业和语言,切换到英文模式类似于隔离疗法。在英文的环境中,即使听不明白,说也磕磕绊绊,也依然收获了非常多的善意。一开始我连和收银员say hi都会因为口音自卑,到后来在seminar也能自信发言,是因为与母语者交流时感受到的包容:反复询问再多次听不懂的句子对方也会耐心地重复和切换表达方式,说出语法支离破碎单词也是小学水平的句子时从未遇到不耐烦或是嘲笑。也是因为和众多非母语者用英文交流时的体验:不流利的交流所引发的并非尴尬和耻辱,而是即使存在错误、存在误解,也依然为互相理解而努力。在课堂上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同学聊天,她们坦言即使是英语母语者,初来英国也会为听不懂英式口音苦恼。而这种苦恼是可以存在,可以被当作笑谈的。如果说语言形塑了人格和思维方式,那么正是因为曾在这样的环境下使用英语,我至今都受其影响,感到自己在说英语时变成了一个更自信、更开朗的、全新的人。
因此对于在香港读书,我理所当然地抱有相同的期待——我期待看到通过学习粤语这门对我来说近似外语的语言,并生活在以粤语为母语的环境中,会孕育出怎样的新的我。
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一切都有了答案,事实是,经过在香港一年的学习,我再也不能听粤语歌,曾经喜欢的容祖儿和twins,现在一被推到就会立刻切掉。生活中偶尔出现粤语元素,比如在看话剧北京法源寺时梁启超说了两句粤语,我竟然会下意识浑身发抖。我不断地问自己,学习一门新的语言而已,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或许是第一天落地香港过海关时鼓起勇气说了两句粤语被无视和翻白眼,或许是在茶餐厅和服务员说粤语而对方换成普通话、说普通话而对方换成英语,或许是学校食堂每一次点餐都要被阿姨审视乃至出言讽刺,或许是带本科时的老师逛香港时说普通话而在路上被侧目、在地铁中遭遇了反复查票核对,又或许是在学校开设的粤语课上,当每一位同学都在努力学习、念诵、理解粤语,老师却听不懂也不愿听懂普通话,以至于每一次课程都只是朗读课本而非以交流为目的教学。这样的事情我可以不断地列举,因为它们在这一年里我需要出门和香港本地人交流的每一天都在发生,语言不再是在求同的你和我之间架起的那座桥,而变成了刀、枪、棍、棒,以及墨刑、挂牌、黄色六芒星,一切为了排异和伤害而存在的事物。
我当然知道在政治的层面,中国大陆政府在试图掌控和凌驾曾经更为自由和自主香港,很多人在表达其观点时受到了迫害,香港人对于“大陆元素”如此这般的排斥,同样可能是一种应激和创伤反应。比较伤害的深浅是无益和徒劳的,让我伤心的是,无论政治观点如何,为什么我必须代表一种政治或是一个政府,为什么旁人单凭我的口音、我的用词就可以论断我、鞭笞我。标签像巴掌扇在我脸上,可是站在你面前的是我,我不是一本红色护照,不是红色旗帜红色袖章,不是宪法和国安法,你看不到吗?
语言的问题回归再回归,其起点是身份认同的问题。人或许要一生来发现、发明自己是谁,而我认为,无论是“认识你自己”或者“构筑你自己”,重要的是“是”,而不是“不是”。我不知道认定“我不是你”的逻辑能否真的帮助香港人认识他们是谁,但我知道把标签、政治、立场放在人之前会造成的伤害,它们在香港留学的我身上发生了,同样的,它们也曾经在香港的社会中以另一种方式发生,何其悲哀。五月时我去听五月天的演唱会,点歌环节时有许多香港人举牌写“点香港人”“因为昨天只有一个香港人被点到,希望多让香港人点歌”,在这个因为爱好而聚集,因为音乐而共振的场所,仍然在旗帜鲜明地区分你和我,我不是你,我为此感到伤心。
临近离港我去办法国签证,我在递签时拥有合法居留权、准备了所有需要的证明材料,依然被以“为何不回大陆办理“遭到本地面试官反复的盘问和质疑。即使知道遭遇苛刻的对待不是自己的错,依然无法克制糟糕的情绪来回翻涌。他人出于我所无法改变的出身如何对待我是一回事,我如何看待自己又是另一回事。我当然可以抛掉护照,丢掉口音,和过去所有的一切割席,曾经的我也确实立下如此激进的愿望。然而在香港的一年,无论是主动还是被迫,我开始从另外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开始反复推敲、包围、进攻这样的问题:中文对我来说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其实我已有了答案。那是一个枯燥的夜晚,我上完晚课踏出走过千百遍的地铁口,平时热闹的店铺早已休息,颓丧地站在红绿灯路口,风吹过,露出一轮圆满的月,几乎整日浸泡在英语里的我脑子里毫无征兆地跳出一句月是故乡明。那平时视若无睹的月亮似乎不一样了,我就这样立在路口,不顾红绿灯切换几次,就这样望着月亮,直到它再次被云遮住。
作为一个说中文的人,我所切切恳恳,不可丢弃的,其实也就是这一轮月亮而已。

民以食为天

在香港吃了一年饭,我天塌了。
或许有些难以想象,但作为在英国和欧洲沉浸式吃过半年饭的人,我可以有理有据、毫不犹豫地说出香港的饭比所有白人饭都要难吃…得多!虽然是北方人,但我对粤菜没有任何意见,煲仔饭本科期间每周必吃,烧腊白嘴吃都很香,在广州吃早茶恨不得点遍菜单,鸡肉的每一种做法都吃得津津有味,糖水更是尝一口就爱上。然而上述种种美食在香港要么极为稀少,要么因为价格过于昂贵和服务员态度恶劣,未吃先怯三分。
以我的观察来说,比起茶餐厅、冰室这类广为人知的香港特色餐厅,街头巷尾更多的是东南亚菜系,比如泰餐、越南菜,常年在推荐行列的Jollibee是越南品牌,肯德基也有专门的越南鸡做法。除此之外,米线似乎非常受欢迎,学校食堂的米线是我唯一会反复光顾的窗口,台湾菜和日料在香港有种可以和麦当劳并列快餐预制菜的口感,而符合炒菜范围的食物似乎只有至今想起来还是会让我胃里翻腾的三送饭菜档。
以上这些食物单拿出来似乎都无需避雷甚至可以非常美味,然而在香港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碰撞”之地,每一种食材和调料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组合里起来,如果需要抑制食欲的频道的话,不妨请看我留下的一些证据——

三送饭

排名第一不是因为它最好吃而是因为最猎奇,对于爱吃中式炒菜的人来说最歹毒。粤语中“送”是指炒菜,而“饭”则是白米饭,三送饭顾名思义就是三个菜配一碗大米饭。街边店铺和学校食堂都常见这类食物,众多炒菜排列在格档中供人挑选,荤素搭配,价格实惠,听起来是熟悉的食堂风格。然而其味道可谓是给想省钱的人沉痛一击。
首先是不够新鲜的食材。诚然足够低的价格之下不能要求过多,但每当上完一早晨课或者写完论文前往食堂,吃到毫不掩饰、萎靡不振的蔬菜和口感类似僵尸的肉,还是容易让人沮丧,并且还会勾起我食用疫情隔离餐的噩梦回忆。很难想象人在自愿的情况下会吃这种食物。
其次是诡异的勾芡。一眼望去一格格色彩鲜艳搭配丰富,但细看就会发现,每一种炒菜都透出诡异的反光感,原来是无论何种蔬菜肉类乃至炒蛋煎蛋,竟然都勾过芡,使其表面附着了一块块粘腻似鼻涕的晶莹液体。这种不择手段统一勾芡的做法使得原本爽口脆嫩的蔬菜变得老气横秋,肉类变得难以入味,入口体验到的只有咀嚼粘液的触感而因恶心短暂失去了味觉。
最后菜品烹饪方式也是非常局限。青菜类通常只有清炒菜心、清炒花菜等貌似清炒实则口感寡淡如水煮的做法,肉类则只有清蒸、咖喱等做法,剩下的则是甜到发腻的甜口,裹满芡粉和糖汁的肉好像从高血糖的内脏里直接切下来装盘,即使是爱吃甜如我,也只能和米饭强咽下三口。
可惜由于过于倒胃口且装在饭盒里的卖相也非常凄惨,我从来没有拍过三送饭的照片,只能通过文字记录一下,每次吃一口就反胃的、吃不到一半就要扔掉的,陪伴我写论文时的食物。大概不会有游客前往品尝这种“本地特色”,然而对于学生,或者工作繁忙/需要节约开支的其他本地人来说,三送饭仍然是最普遍的选择。也是因此我可能稍微理解香港人为什么普遍精神状态不太好的样子,吃成这样还能积极面对生活的人恐怕也不会继续留在此地受苦了。

茶餐厅/冰室

据说是游客会吃但本地人据说不会尝试的饭店?但菜品应该很有代表性。我觉得茶餐厅和冰室饭菜最重要的特点就是重油重盐高热量,饮料则是咖啡因含量超高,以满足短时间补充热量提神醒脑的作用继续为资本家工作。日常吃起来起初觉得浓郁可口,多吃几口顿觉油咸味压过一切,油味翻涌,酱油食用油糊在喉咙和舌头——谁说香港人饮食清淡健康的。搭配若有若无的几根青菜和冰饮会好很多,但是喝过茶餐厅的奶茶/咖啡/鸳鸯会面临可怕的失眠。在茶餐厅奶茶面前国内的一点点都是小巫见大巫,我曾经午餐喝过一杯港式奶茶,深夜辗转反侧失眠到五点,还伴随着心悸的症状,非常不舒服。
值得肯定的是茶餐厅的甜品,对于甜食全肯定的本人来说不算踩雷。虽然所谓西多士也只是面包加炼乳,菠萝油是面包加黄油,但——能尝一尝还是好的!
notion image

早茶

在香港吃早茶有种还未吃到已经气饱了的感觉。如果说广州早茶是可以悠闲地看报喝茶吃点心度过一上午的休闲活动,那么香港早茶无异于夜排抢音乐节前排。香港的店铺面积普遍很小,因此稍微晚一点(指早八点)去吃已经没有座位,则需要等号、搭台。对于我这等粤语废物+i人来说搭台简直是地狱一样的体验,如果是四人方桌还好,香港的早茶店多的是宴会厅一样的大圆桌,配上简陋的塑料凳子,此时所有一人食的人就只能瑟缩地坐在两臂活动范围不超过直径30厘米的角落里,面前摆着不叠放根本放不下的几笼点心,每吃一口都需要玩叠叠乐游戏的耐心和谨慎。更不幸的是不止左右有人,身后与其他食客的距离也不超过30厘米,如果不小心碰到别人有几率收获不耐烦的啧啧声和今日份白眼1/1。在这种环境下吃早茶已经顾不得管食物味道如何,只想赶快摆脱这个动物喂食槽一样的环境。

迪士尼

唉,当然不能指望在景区吃到什么美食,但港迪的披萨是我吃过最难吃的披萨,皮塌馅咸芝士酸,香肠片薄如蝉翼,肉仿若午餐肉罐头。港迪的拉面是我吃过最难吃的拉面,世界上竟然有人拿挂面冒充拉面。港迪的焗饭也是我吃过最难吃的焗饭,米饭好像塑料做的,芝士和披萨一个口味——酸!难吃也就罢了,价格还极高,每份难吃的食物都要100港币起步,其实港迪餐厅才是迪士尼里最大的反派。
对了你是否在照片中还看到一份牛排,之所以没有抨击它是因为其他的食物都太难吃了且没有肉,好心的同学把牛排分给了我们,感恩之情压倒了我的吐槽欲。
notion image

麦当劳(?)

一个让我把麦当劳认作唯一美食的地区是失败的,而一个连麦当劳都不好吃的地区更是失败中的失败。香港的麦当劳在我心中的地位大概是期末考试结束想要吃点好的犒劳自己,第一反应是吃一顿麦当劳。当然香港的麦当劳也不够好吃以至于辛劳一周的曲曲会特地去深圳点一餐自己最喜欢的麦麦脆汁鸡,边吃边流下热泪。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香港麦当劳那么我会选择健康……没错,M记似乎已经意识到在香港茶餐厅抢了它“垃圾食品”“快餐”的生意,特地对炸鸡、汉堡、薯条做出了改革,使其完全失去了油炸后酥脆冒油的口感,薯条软趴趴,炸鸡也柴得有如鸡胸肉。此外,为了健康着想,蘸酱沙拉也是越少越好,汉堡配上干瘪的肉饼又没有沙拉酱调味,让人吃麦当劳也获得吃减脂餐的安慰,如此良苦用心……
btw朋友说香港麦当劳用的鳕鱼非常新鲜,可以引为参考。
notion image
麦麦和chiikawa联名,宝宝们萌,套餐难如吃(

食堂大赏

米线

大概是食堂最好吃的食物,但称其为美食显然愧对米线这种伟大的发明。食堂的米线类似于预制菜,制作流程是先打一碗汤底(酸辣/清汤),再由工作人员加入米线和配菜。这种大卸八块的做法使得吃饭时的每一口都有种各吃各的的感觉,菜是蘸过汤油滋滋的菜,牛肉是提前卤好的肉片,汤是汤,豆子是豆子,香菜是香菜,很难说不好吃,但好吃的恐怕并不是“酸辣米线”。经过我的探索在配菜中加入豆腐串可以吸饱汤汁和米线一起吃获得融合的口感,但配菜中也有让我非常疑惑的内容,比如三粒饺子。以及鱼豆腐刺客,本以为它会和豆腐串一样吸收酸辣汤,没想到不仅味同嚼蜡,还有种怪异的橡皮泥味,一颗鱼豆腐毁了一碗米线。
notion image

烧腊

鲜红的腊肉,暗黑的烧鹅,食用时露出沾染了红色的一片米饭,略带腥味油脂味让人止不住不好的联想比如人肉烧腊……还有几率吃到报仇骚鸭。搭配的时蔬也就是那一小撮勾了芡的娃娃菜的纹理处时常有黑色的斑点,同学在吃完后曾狂窜一天,不知道是菜没洗干净还是肉没熟的缘故。
notion image

下午茶

刚入学的时候来吃过一次下午茶,内容就是让你彻夜难眠的饮品+无肉炸鸡翅+西多士(但致死量糖浆)这个套餐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每种食物都有超乎预料的口感,比如你以为炸鸡翅会有鲜嫩多汁的肉质和酥脆的外壳,实则只有炸到皱缩膈牙的肉和软掉的面包糠。再比如客观理性第三人都会认为西多士是一片松软的面包,其实被冠以这个名字的这片面包疑似被冷冻了三十次又放入空气炸锅加热,需要拿刀切成小块并辅以奶茶顺顺食道才能勉强下咽。
notion image

呕吐物合集

不多说了请看图……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消失的辣椒

有时候怀疑辣椒这种植物在香港已经灭绝,不然为什么超市买不到,而且所有宣称售卖川菜或者标有辣度的食物都用的是劣质辣椒精,不知道吃一堑长一智的本人怀抱着对辣的渴望吃了一碗又一碗辣椒精,眼泪鼻涕一起流。奉劝所有有意在香港吃饭的人放弃吃辣或者选择自己买个花盆种。

求优化娱乐系统

客观来说香港的电影还是非常丰富多彩,我靠着学生优惠获得了很多半价乃至一折畅游电影节的机会,但除此之外的娱乐活动对我来说真是贫乏至极,特别是本土的、在地的文化活动,让我感到另一种层面的隔绝在外。
拿我最熟悉的话剧和音乐剧来说,与沪上小剧场天马行空的杀人放火剧不同,香港本土剧团的原创剧非常喜欢现实主义题材,引进的外剧也会因为粤语的使用而做本土化改编。必然的结果是,如果熟悉且认同香港此地的风土人情,自然可以获得较好观剧体验,为戏剧和生活的互文会心一笑,但如果像我只是一个生活不到一年的匆匆过客,看到很多私人的笑话、逻辑、价值判断只会觉得莫名其妙。一直以来大家抨击环人广小剧场越来越多内部梗仿若进入音乐剧主理人开的店,我觉得同样的描述也适用于香港的话剧和音乐剧,或者不如说香港就是一个巨大的主理人聚集地。默认观众需要具有相同的语言文化背景才能共情无疑是傲慢的,即使身在剧场也要经常体验被隔绝于群体之外的孤立感实在很难受,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体验,我总是忍不住地怀疑香港到底是否有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包容度,即使身在剧场也要经常体验被隔绝于群体之外的孤立感实在很难受。而说到本土化的价值,我实在是很难理解香港为什么会有比内地更加保守的性别观念,无论是各个剧中有意无意边缘化的女角色,还是每个剧中必有的刻板异性恋爱情,都让我觉得非常困惑。特别是在这种艺术大张旗鼓代表和复刻现实生活的情况下,无法脱离的这些保守的窠臼更使人感到窒息。
另一方面,与国内如火如荼的百老汇法剧德剧韩改日本2.5次元巡演形成强烈的对比,香港每年引入的外剧简直少得可怜。一年一度的香港艺术节品味差得吓人,大部分“高雅的”话剧舞剧歌剧音乐会乃至能剧都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差评,我们下里巴人的音乐剧则是根本不配出现。每当此时我就忍不住地怀疑香港到底是否有与“国际大都市”相匹配的包容度。如果真有地球online系统存在的话,我在这里呼吁程序员优化一下这个地区的娱乐系统吧!

世界这么大

就连notion的标题字体都这么大,但香港竟然可以这么小,房屋、街道、公园、迪士尼,一切都小得可怜。对于或多或少是为了开眼看世界而选择留学的本人来说,身处如此狭窄、闭塞、逼仄的空间,不能不感到无比的憋闷,以及失望。即使再怎样说服自己向内求索人定胜天,也无法否认人的心理、情绪乃至性格都会被周遭的环境影响和塑造。
首先是住房。香港居住环境狭小已经是远近闻名的事情,但唯有真的入住到10平米的房间才会深觉其不便。房间小收纳困难是最明显的,让人烦躁的不止是东西无处可放,更在于每一次动作都可能把摆好的物件碰掉。由于书桌太小我打碎过一个杯子,碰翻过无数次香薰,每次拿书都要先把更多的书拿下来,数据线盘根错节总是拽着台灯摔倒。每当这时就觉得原本不顺的生活更让人烦躁了。对了,香港的气候也让小房间更容易藏污纳垢生霉菌,每天要花更多的时间清理房间和清理自己让我非常烦恼。
其次是学校。很难想象一所大学没有所谓“校园”的概念,一切都被压缩到几座教学楼之中,我常常觉得我的人生折叠起来,上完大学之后又回到了高中——就连高中也至少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开阔的操场吧!学校的图书馆资源也因此非常紧张,大部分座位都是最传统的教室一样的长桌,要找到有插座的位置非常看运气,期末周打印机排队能排半小时。以及不知道是分配给我们“水硕”的教学资源如此还是学校就是这样,可供选择的课程也非常有限,小小的课堂容量、小小的教学范围,很难说我的学术水平因此得到了什么提升。
最后是自然资源的有限。大概我不是热爱逛商场休闲、被人造灯光环绕就觉得满足的人,只有靠去公园或其他露天的场所吸收新鲜的阳光和空气才能维持不错的精神状态。然而香港公共空间之有限给人一种阳光、空气、水都是付费才可以享受的感觉,譬如说似乎只有有钱住海景房和高层的人才配享受照进窗户的阳光。由于房屋间距太小,我住的房间窗户完全望不到风景,坐在桌前整日只有与对面的灰墙空调机面面相觑,阴晴都无法判断,唯有雨天飘过来几道雨线,更觉得与大自然隔绝。这一年是我有生以来失眠最严重的一年,很多时候心情压抑却只能回到更为压抑的小房间中,缺乏维生素D也让行动力变得越来越弱,时不时就抑郁到躺在床上流泪大哭,实在是不堪回首的往事。
此外特别需要提及一下噪音污染和光污染的问题,似乎有一些科学的调查结果和统计数据表明香港的噪音和光污染会提升居民精神疾病的患病率。仅从我个人来说,最无法适应的当属房间内的冷气机噪音。香港一年有近十个月都是30度左右的高温天气,但由于香港的房屋面积问题,大部分家庭只能安装一体式窗机,这种只存在于90年代记忆里的老旧机器制冷时震动声极大,还会带动窗户一起震动,其音量堪比装修电钻或工地施工。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悖论:不开冷气机人在湿热逼仄的房间中根本无法正常活动,但如果打开了冷气机的震动噪音人又会因为噪音无法专注或入睡。这一年里我尝试了无数种方式:洗窗机扇叶、带耳塞、不同款式的降噪耳机,最终依然无法在开着冷气机的情况下入睡,还因为长期带耳塞得了好多次耳道炎,上网搜寻,大家给出的建议都是忍一忍、习惯了就好,我想不明白,也无法理解,难道生活在香港连最基本的安宁生活都需要妥协,那么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割到最后还剩下什么?人不是早就被凌迟处死了吗。
时至今日我想起香港第一个浮现出来的画面就是被高楼切割成碎片的天空,无论阴晴,能望到的始终只有有限的一小块。走在路上,路窄到两个人并行就会挡到别人的步伐。雨天更为麻烦,撑伞步行,对向走来的人要一起收起雨伞才能通行。捧着快递盒或拖着行李箱走过同一段路,需要不停地为挡到别人道歉。每当这时候就在想,要把属于我自己的部分变得有多小,才能被这个地方接纳?对我来说唯独我自己是不可以放弃和妥协的,因此即使有一万个留下来的理由,我依然坚定地将香港从值得长期居住的地方划掉。或者更激烈一点,从毕业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打算踏足这片一眼望得到头的城市。
notion image

重头来过

不知不觉写到了意料之外的字数,回顾发现写下了太多夹带私人情绪的细碎抱怨,有些对不起可能的读者,但更多的是言之不尽,又知道无论如何无法说尽的遗憾。把自己的不幸归因于生活的环境是不恰当的吗,这样的书写是无意义的吗,我不打算再回答这样的问题。情绪垃圾就是垃圾,恶臭的、腐烂的,从中诞生一个卑琐的我,不可以化解或回收。
这大概是我获得的最大的教训:人生不可以重来,即使书写也不可以。无论如何尝试重写、解读,痛苦依然巍然矗立,如同海面上黑色的礁石,遭遇时迎面相撞只会粉身碎骨,因此只能尝试绕道而行。痛苦是没有意义的,它只会让有意义的人生一瞬间化为乌有。我在香港无时不刻都在体验这种语言和文字的失效,死亡的面孔无限逼近,我无处可逃,只能从旧纸堆里翻出曾经的死人cp,几乎是呕吐般地写了这样的文字:
“陆逊脑中一片空白,绷紧到神经早已到了强弩之末,此时一下子断掉了。他望着自己的字迹,那些词语多么华丽、多么优雅,是圣贤留下的经典,可飨千年,不容置疑。如同黄龙出世预兆圣人的降临,似乎只要不停地写下去,那些文献的奥秘自然会浮现,会有一个清平盛世就这样从笔尖诞生。但是此时,那些被夫子称赞过的造句,那些取自圣人典籍又被他在无数公文中随意挥洒的金灿灿的段落,那些曾经几乎是他生命中唯一可信赖的文字,猛地褪去光辉,变回了一份平坦、乏味的竹简上成百上千个丑陋的斑点,如此苍白又陌生。”
在当时,我对世界的不信任已经达到了连用于书写表达的文字都不相信的程度,我唯一剩下的只有我自己和一些已经死去,也不担心再次死去的人们。
后来遇到欣酱,一起见面、吃饭、聊天,是岭南生活唯一的亮色。我收获了最好最宝贵爱和抚慰,以及此前从未相信的幸福的可能性。和她一起写同人文,这一次,我几乎是毫无障碍地写出了活下去的不需要理由。
随着骤然暗下来的灯光,台上的人开口道:”我要一杯曼哈顿“,学生演员带着过分的翻译腔,讲得有些生硬,陈志由衷地笑了,黑暗中的笑容如同投石入井,没有回音。但下一秒,他感到身旁人温热的手攀上他的手掌,两只手再次合拢在一起,手心痒痒的,似乎对方在他手心写着什么。他凝神片刻,意识到那并非文字的横竖撇捺,而是对方在抚摸他掌心的纹路,一横一竖,以及歪斜的、交错的、浅薄的、深陷的,他生命的纹路。他还是没有回头,但他知道,朱亮也在黑暗中微笑。
越过黑幕,窗外是夏末广袤无垠的天空。黑夜轻薄地挂在树梢,云缓缓流过,月亮无声无息,熄灭又复燃。庭院中,一个夏天安然无恙地经过了。
四月份的香港电影节宣传片选用《春光乍泄》中的台词“不如我哋重頭嚟過”作为slogan,每次映前看到我都要沉思,如果可以回到一切都没有发生之前,我会做什么样的选择?
如果我可以选择,如果我还可以重新来过,我希望成为一个珍惜和爱护他人学术热情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愿意倾听和沟通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可以包容他人犯错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对他人的痛苦有更多想象力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用真心关怀他人处境、不因主义和标签轻视他人的人,我希望成为一个即使知道知易行难,也依然为此而努力的人。
我所要讲的话大概终于讲完了。
Demian|看懂音乐剧德米安,我做对了哪几百件事Hello World|柳絮因风起
Loading...
砌玉曲
砌玉曲
一曲新词酒一杯
最新发布
困难模式|误入地球online香港服务器
2025-10-11
范进中举|非典型法考经验
2025-7-26
Demian|看懂音乐剧德米安,我做对了哪几百件事
2025-4-12
巴山夜雨|重庆游记
2025-4-12
两叶浮萍|文盲版梦微之repo
2025-4-6
长亭短亭|润前准备大全
202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