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ype
status
date
slug
summary
tags
category
icon
password
Property
Apr 17, 2023 08:14 PM
Adagio
书接上回——
上回书说到,本人沉迷造谣历史人物,为攀附周瑜起了个名儿叫顾曲,而今前尘种种俱已抛下,只剩“曲”字依然是我的私藏,但凡需要起名的场合就拿出来演绎一番。恰好我不学无术的人生还有一部分与古典乐勾连,于是旧词谱新曲,顺手拿了小时候学钢琴时记下的节奏术语用作了标题。
Adagio是柔板,代表一种和缓前行的节奏,在谱子中看到它要放慢速度,进入悠闲、柔和的一段。相比同样速度的Pasante(慢板),它显得更加轻盈敏捷。我觉得乐曲也可以类比生活,如果说在学校一刻不停赶课赶ddl的生活是快板,那么休整回顾的时刻就是柔板,让我在种种琐碎繁杂中稍稍放慢速度,调整心态和计划。当然,柔板不是休止符,它使人稍稍放慢节奏,却依然推着音符前进,整个乐章不减完整而听来惬意。我希望我的生活也能如此起伏得当,偶尔放慢速度调整一下呼吸,准备好了再踏入下一段湍急的音符流。所以以后的周记(真的会有吗)都以此命名啦!
话虽如此,纵览本篇暑期总结,人家实在是度过了一个非常累的暑假,这两天终于托福班结课,一翻通知惊觉离开学只剩一个星期……整理了一下又觉得今年自己确实愈发有勇气了,尝试了很多新的事情,也发掘了新的爱好,感觉每一天都充满热情,真希望能一直这样好!
润路漫漫而修远
今年3月以来沪的封控应该给每一个身在其中的人留下了刻骨铭心的教训,比如家中宿舍要记得常囤好吃的速食和可乐,比如对谣言应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而留给我的教训是在能逃的时候一定要逃。然而当我排除万难从沪润回家,猛然发现家所在的市规定必须5日一次核酸不做不能去公共场合,彼时彼刻我惊觉,单单润出沪、离开一个漩涡的中心并不能让我获得想象中作为人而非作为数据生活的权利。
与此同时我看到越发紧缩的审查制度、无处不在的ip属地显示、愈发恶劣的性别环境,最重要的是我的专业和现实之间深深的裂缝。在上个学期最后一节行政法课上,老师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作结,大一最喜欢的刑法老师结课时说“坚持爱与正义是要付出很大代价的,这当然是需要一些你的内心的坚强的自我说服”,听到这些话我不无茫然地想,在已经一眼望得到的毕业的尽头,如果失去了学校的庇护,赤身裸体跳入每一个人都习惯于服从而避免反思的社会,我又应该如何自处呢?既然在此地每一次充满希望地逃离都是毫无意义地兜圈子,那我是不是可以试着延长润的这条路,将它的尽头连接到比国境线更远的地方呢。
这就是苯人迅速转变人生规划的契机,很像是一种多米诺骨牌被推倒后的滑坡效应,回头看看总觉得一切都有迹可循。能够迈出这一步对我来说已经算是一种勇敢,就此我的短期规划也变成了学托福+充实专业知识,于是苯人本来短暂的暑假也旋即充实起来。
实习
实习被安排到区法院,听了两个离婚案子和一个国企财产纠纷,帮书记员姐姐分担了一半的文书工作,以至于实习期结束法官和书记员姐姐都非常遗憾——毕竟少了一个免费劳动力(。)专业方面的收获其实没多少,倒是让我对公务员的生活深恶痛绝,感觉这个系统里的每一个人都是非常小的螺丝钉,遵守系统的规则远比有所创造要重要得多。这三周的班上得我体无完肤,从一开始每天下班精力充沛读书锻炼到最后打了一整天电话录了一天卷宗累得只想玩手机,把已经形成模板的判决书写了又写、把已经结案的案卷打印出来再录入电脑、给案卷装线拆钉子……这些繁琐的事务没有一点意思,但做起来时间又流逝得飞快,往往忙忙碌碌一下午也只能让叠成山的纸卷稍微平整一点。这种时间和精力被无意义的消耗的感觉好糟糕,所以人家今年的实习报告也写得非常消极,草草贴两段厌世の文学做纪念吧。
“回想一下这段实习经历,最为清晰的画面是法院入口处的景象。这所区法院和所有的法院一样,通向入口处有长长的一段台阶,像学校的图书馆,一副隔云端的威严模样。去年我在检察院实习,和检察官姐姐一起出庭的时候常来这里,那个时候站在台阶最高层望,是碧空如洗、落日无限的夏日好风光,即使是与诗情画意完全无关的法院,也会让人想起某些登临的句子,时至今日依然在我耳边回荡着悠长的中东韵。而一年之后我以实习生的身份来报道时,惊愕地看到台阶上当事人和律师排起长长的队,一直延伸到红绿灯路口。原来自从今年三月太原出现一例阳性感染病例,所有的公共场所都要求出示五日内核酸检测证明才可以入内,我跟在人群后面缓缓挪动脚步,仰头只能看到杂沓的人群和当空燃烧的烈日,于是一年前站在高处看到的浩浩长空,与其背后隐隐可见的广阔人生想象,也就这样无奈地消散了。”
“当我抱着卷宗去扫描、打孔、归档时,当我感受到法院的日常即是在大部分远离法律知识本身的场景中消磨时间时,我不想强行将之称为法学的体验,也不愿提取一些大而正能量的词汇将其与课堂上的知识关联起来,在这里我想要叩问的是:在专业知识之外,大学到底为我带来什么?如果我的未来势必如学校就业率表格上的数据一样一路走低,滑向一个并不能也不需要由法律知识支撑的场域,我应当如何面对这些无意义?曾经我认为法律是剪裁事实的艺术,因此案件可以被当作故事,我的工作是通过语言将其修饰成需要的模样,这是多么傲慢的认识啊!将他人的人生压缩成一本卷宗,这固然是大部分法律人在做的,在旁听庭审的时候尤其能感受到,当我坐在旁听席上的时候,我身边还有抱着案卷研读的其他实习生,也有与案件无关的普通人,甚至有的时候可以看到记者,这些怀着‘我们绝对不会被告到法院’的听众,让我意识到此后要避免哪怕一丝一毫的像这样冷眼旁观的念头。”
不过实习的时候确实认识了很多一起实习的很好的朋友,书记员姐姐和带教法官都非常亲切,在法庭之外我们是可以一起约饭唱KTV的朋友,是离开卷宗文书法条,一切既有的规则纽带都被抛下之后,也依然可以分享日常聊八卦的朋友。实习结束的最后一天给办公室的每个人都带了明信片,我们互道祝福,笑着挥手,不管之前如何,在那一天我确实又看到了大一年级时念念不忘的一片晚霞。
刑法案例研习
感觉我暑假这么累都是你刑案害的!不过这确实属于被害人自陷风险……想当初我从洛阳玩回来,整个人都容光焕发,感觉自己有无穷的潜力无尽的热情,一看这个刑法案例研习暑期公益课有小马哥,联想到自己半年没学已经忘光的刑法知识,立刻填了报名表。第二天就收到邮件说被录取了,然后写案例研习报告准备组会听课交作业一系列事情像潮水一样把我淹没,让我在此后的四个星期痛苦无比悔恨不已。
不知道是不是组委会刻意避开了把一个学校的师生分在一起,我最终也没有被分配到小马哥的组,而是进入了一个浙大老师带的组。开了一次组会之后的感想是综合院校好像都希望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出一批大法官大律师大检察官,但只有在我校才会觉得老师的希望只是我们都能成为爱读书理论爱研究的学生。特别明显的是在讲观点的时候我belike:德国某某理论某某学者认为xxx,别的同学及老师:公检法判决中认为xxx。我最喜欢的也是这种思想交汇碰撞的时刻,能够自由地表达、书写、交流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四次案例研习都是不同的形式,从一般的考试型的鉴定式框架分析到最后要读100页案卷写案例研习报告,感觉我从头到尾又复习了一遍刑法,虽然每次写报告写到深夜昏昏沉沉的时候都会怀疑为什么要报这个名折磨自己,但最后看着沉甸甸三个文档,回想开组会大家天马行空的时刻,又觉得也没那么后悔。
托福
报了新东方的暑期班,学得我几度崩溃质问为什么不能全世界都说中国话。阅读全靠之前打了80小时的文字游戏撑门面,结果是一做到生物天文类的篇目就完蛋💔为了练听力看美剧,从生活大爆炸看到小谢尔顿,又把练题搁置了。之前最怕口语和写作,到现在已经深谙模板的妙处,且我真的很喜欢口语课,虽然这样说不太好,但当我发现大家都是一口带山西味儿的Chinglish的时候就再也不怕英语口语了,感觉语言的核心是沟通和逻辑而不是攀比口音是否native,从此我都能自信地对口音相关的质疑回复:我的母语是中文,说英语当然有口音啦!也因此人家的口语突飞猛进,勇敢地开口说就是会有效果的。现在打算报9月的考试,在20岁生日之前考一次,顺便可以去苏州常州玩一趟,嘿!
荣誉学士学位
不知道学校怎么想出来这种计划的,反正不管什么学位证书,人家只是喜欢这个项目下开设的课程。有罗马法、案例研习以及理想国社会契约论好多名著的导读课,还有学术外语课程,助力人家的润之梦(?)也是一看到公众号推送没怎么犹豫就报名了,没想到还有个面试。面试当天正好还有最后一节托福听力课,很担心时间冲突。在极度焦虑中熬过面试前的几天,我深感无论面试多少次都会一样紧张,就像从小到大每一年都会开学但依然会在开学前一周就开始崩溃焦虑一样,感觉对某些东西的恐惧刻入了我的DNA……结果我手气如此之好,抽到的顺序时间正好是听力课间休息时间,而且因为人太多了,每个人只有三分钟面试时间,面我的是个民诉老师,急匆匆问了一个问题之后就下线了,我都没好意思告诉他上学期的民诉是我分数最低的一门(。)
总之前两天看到公示结果,算是被正式录取了,感叹自己真是时间管理大师,也希望能顺利选到喜欢的课,呜呜!
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关于这位作家我说过的话写过的东西也太多,我已经靠喋喋不休夸赞他烦得半个朋友圈的朋友都去看丰饶之海了(。)叙及初读还是大年三十儿,那会儿正我为了代餐一口气去图书馆借了三岛由纪夫从《假面自白》到《金阁寺》期间最有名的几本书——顺便一提,《假面自白》我曾三度翻开但都没有坚持过第一章。然而当时像暴饮暴食一样读完了六本书,我并没有爱上任何一本或者三岛由纪夫的风格,留下的印象只剩我不懂但我大受震撼几个字,直到今天初读的那几本的情节都记不清,更别说领悟到什么玄机。唯一的收获是永久地避雷了唐月梅的翻译,实在是——翻译可以冷门但不可以邪门,金阁寺几乎被翻译成鬼故事了。
究其原因,是那个时候我对一切痛苦、孤独、绝望的认知都是隔岸观火,大规模的暴力和隔绝并未发生在我身上,注定了我在当时无法理解那些过于细腻的刺青一样的文字——试想,当时我还可以不做常态化核酸和朋友在电影院看《爱情神话》。
接着我回到学校,在前两周周末都坐两小时地铁去市中心看话剧,接着上课,悠游地和朋友约好周末的饭,规划清明和五一假期的出行,下课后在图书馆点杯奶茶坐一下午,如此生活,直到大厦崩塌。
实在是不想再杨二嫂一样叙述那段日子,随机想起来的每一个片段都让我觉得荒谬,进而产生愤怒和无力的痛感。说一个没写过的,当时我刚拔了智齿,伤口的线都没拆就封寝了,14天后一切未变,不许出校门不许看医生,只有我的后牙龈因为排异反应肿了一大块,最后是我自己拿着拆快递的大剪刀(拿学校发的酒精喷了一圈,权当消毒)自己把线剪下来的。
很难说为什么我又翻开三岛由纪夫了,可能因为我对曾经深爱的那些治愈的、积极的、“正能量的”作品都感到恶心了,它们像牙龈里的线,虽然曾那样妥帖地将血淋淋的现实缝合在一起,让我产生安稳的错觉,但总有一天会因为与日常生活经验格格不入而反复折磨我。文学不是药,更不是补品,它只是一把剪刀,清清楚楚地把我和我缺失的那部分之间的裂缝展示出来。看别的作品我时时有共鸣,这很正常,但读三岛由纪夫的时候我只有被揭穿的感觉。
或许说得简单一点就是量变引起质变,又或者只是因为读到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作品,因而对作品与作者之间的互文产生强烈的共感,总之在丰饶之海之后我开始狂读三岛由纪夫,这个暑假也不例外,读了他的两本短篇小说集《鲜花盛开的森林》、《仲夏之死》和一本长篇小说《禁色》,以及很多相关的书信集和杂文残篇。
我始终坚持一个观点,我读不懂三岛也不想读懂,只是喜欢在他的字词缝隙里寻找莫须有的感情连接,管什么宏大主题时代背景,只要意象足够好看故事足够我联想就够了,在他的文字中存在如此大体量的美与暴力,想来不仅能够包容最为纯粹的感情,也同样无倾向慈悲地注视着最肤浅最卑污的幻想吧。
可以说我心态是彻彻底底变了,几个月前读书还执着于写出长篇大论的点评,企图挖掘“作者的中心思想”,现在我再读,只能记录下一些闪着光的字词,凭印象写下词不达意的短句,再回看时情节已经记不清楚,但总能抓住一点灵犀,带我回溯读时的一段心情。我于作者,作者于我,都是纵使相逢应不识,但我抓住了遥远时空中的一束光,哪怕已经奔向下一段黑暗未知的旅程,在某个角落里也总还留下了一个他的影子。
标题是《富士山下》的歌词,林夕的词特有的敏锐细致,任意摘取两句都能让一段心事化形。
“曾沿着雪路浪游/为何为好事泪流/谁能凭爱意要富士山私有”
回想过去的半年,我的精神很容易地弯折破碎,时至今日,不管说转向也好,逃避也罢,总是向着远离这一切的方向走去,往昔将我们连接的线被我一并剪断,但这之后我的喜欢与这段缘分还是会一直延续,所幸他是个高产的作家,以我的速度暂时不需要担心一切都读完的那一天。
最近读到的《轻王子与明公主》是个很秋天的故事,如今回到学校,沪的气温还同夏天一样,但我的夏天确乎就这样结束了,还是以书摘作结,期待开学能有四处走走的空间。
何时能以一身无比艳丽的盛装,回到那里的海岸,再次出现于将要故去的人的面前呢?那里有着爱的绿色的坟墓,雨后的森林镶嵌着千万滴光亮的爱的回忆。
- 作者:砌玉曲
- 链接:https://adagio.icu/article/415b849b-48af-4cde-b927-d5bb32f3ed4e
- 声明:本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出处。